外耳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局限性外耳道炎,表现为外耳道疖;另一类为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又称弥漫性外耳道炎。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糖尿病和身体衰弱者易患本病,病原菌主要为葡萄球菌。
弥漫性外耳道炎为外耳道的弥漫性炎症。外耳道进水、化脓性中耳炎长期脓液的刺激等是其诱因。外耳道皮肤外伤或局部抵抗力降低时易发病。糖尿病患者及变应性体质者易反复发作。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变形杆菌等。
1.外耳道疖早期耳痛剧烈,张口、咀嚼时加重,并可放射至同侧头部。多感全身不适,体温或可微升。疖肿堵塞外耳道时,可有耳鸣及耳闷。检查有耳廓牵引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软骨部可见皮肤疖肿。脓肿成熟破溃后,外耳道内有脓血或流出耳外,此时耳痛减轻。外耳道后壁疖肿可有耳后沟及乳突区红肿,易误诊为乳突炎。应注意与急性乳突炎鉴别。急性乳突炎多有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史,发热较明显,无耳廓牵拉痛,而有乳突部压痛;鼓膜穿孔或鼓膜明显充血,脓液较多。X线乳突摄片示乳突气房混浊或有骨质破坏。
2.弥漫性外耳道炎急性者表现为耳痛、灼热,可流出少量分泌物。检查亦有耳廓牵拉痛及耳屏压痛,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外耳道壁上可积聚分泌物,外耳道腔变窄,耳周淋巴结肿痛。慢性者外耳道发痒,少量渗出物。外耳道皮肤增厚、皲裂、脱屑,分泌物积存,甚至可造成外耳道狭窄。
3.坏死性外耳道炎是一种特殊的弥漫性外耳道炎,常引起外耳道骨髓炎和广泛的进行性坏死,可导致颞骨和颅骨骨髓炎,并发多发性神经麻痹,其中以面神经麻痹最为常见,故有“恶性外耳道炎”之称,实际并非恶性肿瘤。患者多数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致病菌常为铜绿假单胞菌。严重者感染可侵及颞下窝,也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脑软化而死亡。
1.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服用镇静、止痛剂。早期可局部热敷或作超短波透热等理疗。
2.局部尚未化脓者用1%~3%酚甘油或10%鱼石脂甘油滴耳,或用上述药液纱条敷于患处,每日更换纱条2次。
3.疖肿成熟后及时挑破脓头或切开引流。用3%过氧化氢溶液清洁外耳道脓液及分泌物。
4.慢性者可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合剂、糊剂或霜剂局部涂敷,不宜涂太厚。
5.积极治疗感染病灶如化脓性中耳炎,诊治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
6.对疑为坏死性外耳道炎者要及早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及早使用敏感抗生素,并纠正全身不良状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