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聋是中医临床中的一种常见急性病症,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听力突然下降、甚至完全失听。西医学中的突发性耳聋属于中医学“暴聋”范畴,是指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1],或伴有眩晕、耳鸣、呕吐等症状。
本文所涉“暴聋”,常有恼怒、劳累、感冒等发病诱因,外耳道及鼓膜多无明显病变;爆震、外伤、脑血管病等所致突发听力减退不在本文讨论范围。现将近期1则病例介绍如下:
暴聋病案一则
于某,52岁。因“左耳鸣响4天,加重伴耳聋2天”于年9月21日首诊。
发病时节:白露。述年8月台风“利奇马”前后外感,先后出现咳嗽、咽痛,眼痒,头痛等,一直未用药,4天来出现耳鸣,初起如蝉鸣,渐如窗外呼呼作风,逐渐加重,2天来耳聋,自觉听力明显下降(9月19日听力测试左耳Hz为70dB,Hz为dB,0Hz为90dB,Hz为90dB,Hz为85dB);期间多方求诊,又与当地诊所服用龙胆泻肝丸、呋塞米、螺内酯等,无明显效果。
来诊时症见:左耳极度闷塞,耳垂周围皮肤漫肿,不红不热,触之稍软,饮食、睡眠无影响,素恶风怕冷,舌淡苔白略黄,脉滑略缓。
证系
风湿阻络兼化火之势
治则
化湿通窍、疏风清火
处方
中草药及针刺。
⑴中草药:茯苓50g猪苓6g泽泻12g桂枝9g炒白术30g柴胡9g防风6g白芷6g黄芩12g甘草6g石菖蒲3g;2剂,每日1剂,上药煎取ml,分2-3次温服。
⑵针刺:听宫、下关、翳风、颊车、合谷,留针15分钟,平补平泻,1次。
9月23日二诊
诸症减轻,中药方原方改柴胡12g续用3剂,煎服同前;针刺同前。
9月27日三诊
复诊听力明显好转,左耳复测听力Hz为30dB,Hz为30dB,0Hz为26dB,Hz为45dB,Hz为55dB。
按:
患者外感风寒,失治迁延,邪入经络,经气不利,水精失布,留而为湿,湿聚为痰,痰湿阻滞耳脉而暴聋、耳周漫肿,结合舌脉,考虑受风寒为先,痰湿阻滞为标,邪气久阻必化热生火而上炎。
治疗当以运脾化湿祛痰为急,疏风为本,清火为助,方中重用茯苓利水祛湿为君,臣以白术、泽泻、猪苓健脾利水,菖蒲为引,少佐以柴、桂、芷、防等风药上行,所谓“头为至巅,唯风可达”,黄芩为化热化火之虞,诸药合用,共奏“化湿通窍,疏风清火之功。
又邪气入络已久,以听宫、下关、翳风、颊车、合谷诸效穴,以通经活络以开耳窍。
2.体会
从中医临床看,暴聋辨证上多为风邪外犯证、气滞血瘀证、肝火上扰证、痰火郁结证等;然风邪兼夹痰夹湿者,亦不少见,本类患者除听力下降外,多自感耳道雍塞胀闷,或伴耳道分泌物,或伴耳周漫肿,或伴头晕头痛,或伴耳鸣、呕吐等症。
肾又开窍于耳,肾主水,肺行水、脾运水。中医临床上耳聋往往分虚实两端,久聋多虚,暴聋多实,本证患者邪阻经络、水精不利,治疗上必须注意水的调节和湿的运化,不外乎宣降肺气和健运脾胃,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邪阻耳络而重用茯苓,尤如河源满溢而必先导其流也;肺行水,必资柴、桂、芷、防等风药以宣气利水。另外通过经验用穴等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
针,随手取用,急以直达病之经络;药,尚待调煎,缓用才祛邪以扶正;二者配合,可谓缓急并用,而尽显中医特色矣。
[1]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Ⅱ]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50(06):.
(供稿:医院内分泌、肾病科贾超)
专家介绍:贾超医院内分泌、肾病科,省名中医药专家阚方旭传承工作室传承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年初先后跟随导师郭瑞华、刘庆申、张鸣鹤等专家临床学习;研究生阶段,师从冯建华教授,专心研究糖尿病和甲状腺等相关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对刘河间治疗消渴有较深入研究学习。主治:内分泌异常、风湿免疫紊乱、肾脏疾病等。发表多篇论文。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