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会觉得耳朵好痒,忍不住用手或借助棉签等工具掏上一掏,把里面的耳屎掏干净才舒服!其实,耵聍(即“耳屎”)无需掏,借助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即可自行排出。而且,掏耳朵不当,反而会引起损伤。
1
外耳的构造
人的外耳道略呈S形弯曲,外1/3为软骨,内2/3为骨部。
2
耵聍的作用
外耳道的软骨部皮肤有耵聍腺,可分泌一种淡黄色粘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有的耵聍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粘稠如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起到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
3
掏耳朵的害处
儿童的外耳道皮肤很娇嫩,与软骨膜的连接也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经常挖耳朵容易受伤或感染。
◆掏耳朵时,由于嬉笑打闹或用力不当,可能会损伤外耳道的皮肤;甚至可能发生意外,穿破鼓膜,引起严重耳聋。
◆给孩子掏耳朵时,如果照明不好,会将外耳道口的耵聍推到里面,压迫耳膜而引起耳痛、咳嗽、头晕、头痛等症状。
◆如使用不洁工具,可引起急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疖肿,甚至造成耳朵疼痛,影响儿童的张口和咀嚼。
◆掏耳朵还容易将霉菌带入外耳道。由于外耳道的腔洞弯曲、较深,又比较潮湿,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如果霉菌生长在鼓膜上,可出现听力减退及耳鸣。如外耳道有损伤,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可侵入外耳道引发乳头状瘤。
◆长期掏耳可引起外耳道皮肤破坏、长期慢性充血,会进一步刺激耵聍腺分泌。
4
耳朵痒或耵聍多怎么办?
◆可用手指轻揉外耳道前的耳屏。
◆如果孩子的耵聍过多、过大甚至影响听力时,医院五官科请医生帮助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