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脚说健康三

今天是从头到脚说健康小知识系列文章的第三篇——耵聍[dīngníng]。

耵聍是什么

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腺,其淡黄色黏稠的分泌物称耵聍,俗称耳屎。耵聍在空气中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耵聍如黏稠的油脂,俗称“油耳”。耵聍富含脂肪酸,在耳道皮肤表面形成一层酸膜,使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具有轻度的杀菌作用,保护外耳道皮肤和减少黏附外物的作用。若耵聍逐渐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即称耵聍栓塞。

耵聍栓塞

因外耳道炎、湿疹、在灰尘较多的空气中工作、挖耳等使局部受刺激,致耵聍分泌过多。外耳道狭窄、瘢痕、肿瘤、异物存留等均可阻碍耵聍排出。检查可见外耳道为黄色、棕褐色或黑色块状物所阻塞,质硬如石或质软如泥,多与外耳道紧密相贴,不易活动。

耳耵聍栓塞的危害是什么

耵聍栓塞后可诱发外耳道皮肤糜烂、肿胀、肉芽形成等,表现为耳部疼痛或闷胀感。若耵聍压迫鼓膜时可引起耳鸣、眩晕及听力减退,若耵聍压迫外耳道后壁皮肤,可因刺激迷走神经耳支引起反射性咳嗽。

耵聍若完全阻塞外耳道,可使听力减退,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传导性听力下降。若遇水膨胀,可致听力骤降,应与特发性突聋鉴别。

曾经有个人因为耵聍压迫了通过耳道的一部分面神经,居然引起了“面瘫”,即“耳源性面神经麻痹”。医生取出了压迫神经的耳屎,“面瘫”也就霍然而愈了。

如何清理

如果耳朵耵聍不是很多,通过自己按摩一般是可以清理的。即每天用手指指肚夹着耳朵转一转,或者轻轻把手掌放到耳朵上揉一揉,试试效果如何。

如果感觉耵聍比较多,要谨慎使用挖耳勺,避免伤到耳道,应该使用细小的棉棒或者圆润的挖耳勺。尤其是刚刚洗澡或游泳后,外耳道皮肤受水浸渍变潮湿,再用棉签掏耳易引起外伤,是十分容易感染的,且较易使耵聍向内聚焦,形成栓塞,长期误操作,就会形成质地较硬的“铁耳屎”。

如果耳朵里的耵聍很硬,自己不要硬掏,你是无法清理干净的,过分用力只会伤到耳道。这时应该医院耳科检查,用一些例如碳酸氢钠滴耳液,以软化耵聍后再进行冲洗耳道。

如何预防

事实上,外耳道的结构就好比一个天然的耵聍运输带。随着耵聍慢慢累积灰尘,它会变得越来越干。当我们下颚跟面部有动作的时候,包括咀嚼,说话,做表情等都会帮助把耵聍“运输”到耳道之外,当我们洗澡的时候,“成熟”的耵聍自然会掉出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uantindex.net/yczz/7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