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
定义:膝关节炎主要指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该病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膝关节炎症状往往进展缓慢,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出现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畸形等,导致患者不能灵活活动,严重者可完全无法行动。
流行病学
我国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的患病率为8.1%,膝关节炎发病率明显高于髋骨关节炎,且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即西南地区及西北地区明显高于华北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从区域特征来看,农村地区膝关节症状性骨关节炎患病率高于城市地区。
45岁以下人群患病率较低,为1%~4%。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50%,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80%。
对于轻型患者,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别,对于60岁以上重型患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远离疼痛,提升品质
典型症状
关节疼痛
关节疼痛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的第一主诉,初期多为非持续性的轻中度疼痛,休息可缓解,受凉时可诱发或加重疼痛;随着疾病的进展,疼痛可能首先影响上下楼梯或蹲下起立动作。疾病进展到中期时疼痛症状会进一步影响到平地行走。晚期可以出现持续性疼痛而明显影响活动,甚至影响睡眠及非负重活动。
关节活动受限
膝关节炎早期影响膝关节活动不明显,多表现为膝关节长时间固定姿势后改变体位时短时间不灵活感。在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活动度下降,称之为“晨僵”,一般晨僵持续时间短,多在30分钟内,活动后可缓解。晚期关节活动可能明显受限,甚至导致残疾。
关节畸形
早期畸形不明显,随着疾病进展、软骨层变薄、半月板损伤脱落或骨赘增生等变化都可导致膝关节出现明显内翻、外翻、旋转畸形。膝内翻畸形时骨关节炎最常见的畸形。
关节肿胀
部分膝关节会因骨质增生或关节积液会出现关节肿胀。
骨摩擦感(音)
关节软骨有减少关节摩擦力的功能,当关节软骨破坏、关节面不平整时,关节活动会出现关节摩擦的感觉或嘎吱作响,称之为骨摩擦感(音)。
肌肉萎缩
晚期患者会出现持续关节疼痛、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从而引起关节无力。患者行走时常会感到腿软、关节不能完全伸直或活动障碍。
辅助检查
医生查体
早期膝关节炎可以没有特殊体征。
后期膝关节炎活动受限,肌肉萎缩,屈伸膝关节时可扪及弹响、摩擦音。
严重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出现屈曲内翻或外翻畸形。
神经系统检查:肌力、肌张力无明显异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血尿常规一般都在正常范围。关节滑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偶见红细胞。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等,以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区别。检查血尿酸水平与痛风相区别。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X线检查为骨关节炎诊断的“金标准”,为首选影像学检查。在X线片上骨关节炎的三个典型表现为:病变关节的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及囊肿,关节边缘骨质增生。
CT检查
多用于与其他疾病鉴别,其影像学结果与X线类似,表现为病变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囊肿,关节边缘骨质增生。
磁共振成像检查
该检查可以观察膝关节软组织病变情况,对早期诊断骨关节炎有一定价值。其表现为病变关节的关节软骨厚度变薄或缺损,骨髓出现水肿,半月板损伤及变形,关节积液等。
特殊检查
关节镜检查:关节镜检查是直观了解膝关节内损伤的一种方法,可观察到软骨不同程度的损害和滑膜的炎症、增生情况,并能在关节镜下取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是进行鉴别诊断的最终依据。
但关节镜检查是损伤性检查,且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鉴别诊断
膝关节炎需与其他类型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鉴别。一般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诊断。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对病变关节进行穿刺,通过对关节液进行分析,可鉴别膝关节炎与其他关节疾病如感染和痛风。
化脓性关节炎
主要症状为关节红、肿、热、痛,关节压痛明显,活动受限。多数病人起病急骤,有畏寒、发热、乏力、纳差等全身中毒症状。多数化脓性关节炎病人能找到原发感染病灶,如肺炎、尿道炎、输卵管炎、痈等。
急性风湿热
发病急,全身症状重,持续时间短。关节表面皮肤发红发热。常有关节游走性疼痛,无关节活动障碍。多伴发心脏病变。X线检查无变化。
类风湿关节炎
多发在20~50岁,急性发作,全身症状较轻,持续时间长。受累关节多对称或多发,不侵犯远端指间关节。关节早期因肿胀呈梭形,晚期功能障碍及强直畸形。X线检查局部或全身骨质疏松,关节面吸收,骨性愈合,强直畸形。实验室检查血沉快,类风湿因子阳性。
强直性脊柱炎
多发于15~30岁男性青壮年。发病缓慢,间歇疼痛,多关节受累。脊柱活动受限,关节畸形。X线检查骶髂关节间隙狭窄、模糊,脊柱韧带钙化,呈竹节状改变。实验室检查血沉快或正常,HLA-B27为阳性。类风湿因子检查多为阴性。
膝关节炎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药物进行治疗。
局部外用药物
在使用口服药物前,建议早期患者先选择局部外用药物,尤其是老年人,可使用各种消炎止痛类药物的凝胶贴膏、膏剂、贴剂等,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局部外用药物可迅速、有效缓解关节的轻、中度疼痛,其胃肠道不良反应轻微,但需注意局部皮肤不良反应的发生。
口服药物
口服药物由胃肠道吸收,作用强于外用药物,同时毒副作用也相对较大。常用口服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塞来昔布、艾瑞昔布、依托考昔等);阿片类镇痛药;抗焦虑药(普瑞巴林、多塞平与阿米替林);中成药;缓解关节疼痛肿胀的药物(氨基葡萄糖、双醋瑞因等)。
关节腔注射药物
该方法需要进行关节腔穿刺注入药物,常用注射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玻璃酸钠等。注入药物具有润滑、抗感染、软骨修复等功能,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该方法是有创性治疗,可能会增加关节感染的风险,需谨慎选择。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可以减轻疼痛症状和缓解关节僵直,包括按摩、热疗、水疗、针灸、推拿等。应注意所用方法可能对膝关节产生的潜在损害,要防止可能对后期治疗可能增加的意外风险,例如感染。
手术治疗
在基础治疗及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病情恶化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术后的康复非常重要,行微创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1天可下地活动。行截骨术的患者术后第2天可下床活动,前6周需扶双拐50%负重行走,6周后可完全负重。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2~3天可扶双拐下地活动。术后2~3个月可恢复轻度活动,术后半年应避免重体力劳动。
关节镜清理术
关节镜兼具诊断和治疗的作用,适合伴有关节内游离体或半月板损伤等症状的患者,通过关节镜游离体清理、半月板成型等,能减轻部分早、中期患者的症状。对于晚期患者,单纯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差。
截骨术
截骨术多用于膝关节,当严重关节炎同时伴有膝内翻或外翻时,可采用胫骨或股骨角度截骨术,改善关节承重分布,以缓解疼痛。适用于青中年活动量大、膝关节力线不佳的骨关节炎患者,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关节,通过改变力线来改变关节面的接触面受力情况。
关节融合术
实施关节融合术后会造成关节功能障碍,副作用较大,现已不作为骨关节炎的常规治疗手段。
人工关节置换术
对于终末期膝关节炎病人通常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经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复发的终末期膝关节炎病人,迫切要求手术者,可采用全膝关节置换。
全膝关节置换术
全膝关节置换可以彻底消除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是一种成熟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日益广泛。
单髁置换术
单髁置换适用于单间室病变的年轻患者。其适应证包括局限于膝关节单侧间室的骨性关节炎,疼痛严重,需要接受关节置换手术治疗X线征象要求患侧间室关节间隙严重变窄,而对侧间室和髌股关节间室保留全层软骨者;膝关节内外翻畸形小于15°,屈曲挛缩畸形不超过15°;术前膝关节屈曲至少°的患者;膝关节周围韧带结构功能完整的患者。
远离疼痛
提升疼痛患者的生活品质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