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跃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医院知名专家,伦敦皇家医学院访问学者,首批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医院等级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中毒与急救专委会主任委员
治疗策略基础治疗控制基础病因和矫治引起心衰的诱因,缓解各种严重症状,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维持收缩压≥90mmHg,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保护重要脏器如肺、肾、肝和大脑,防止功能损害;降低死亡风险,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药物治疗(1)利尿剂:有液体潴留证据的急性心衰患者均应使用利尿剂。首选静脉襻利尿剂,如呋塞米、托拉塞米、布美他尼,应及早应用。常用呋塞米,宜先静脉注射20~40mg,之后可静脉滴注5~40m/h,其总剂量在起初6h不超过80mg,起初24h不超过mg。亦可应用托拉塞米10~20mg静脉注射。如果平时使用袢利尿剂治疗,最初静脉剂量应不小于长期每日所用剂量。需监测患者症状、尿量、肾功能和电解质。根据患者症状和临床状态调整剂量和疗程。有低灌注表现的患者应在纠正后再使用利尿剂。(2)血管扩张药:收缩压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宜应用此类药物的重要指标。收缩压mmHg的患者通常可安全使用;收缩压在90~mmHg,应谨慎使用;收缩压90mmHg,禁忌使用。有明显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应慎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因对容量更加敏感,使用血管扩张药应谨慎。应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合适的维持剂量。?(3)正性肌力药物:适用于症状性低血压(收缩压90mmHg)伴低心排和/或组织器官低灌注的患者。(4)血管收缩药:对外周动脉有显著缩血管作用的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适用于已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后仍出现心原性休克或合并明显低血压状态的患者。常用药物见表3。心原性休克时首选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收缩压。这些药物具有正性肌力活性,也有类似于正性肌力药的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当器官灌注恢复和/或循环淤血减轻时应尽快停用。(5)洋地黄类药物:可轻度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左心室充盈压、减慢房室结传导和改善症状。主要适应证是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次/min)的急性心衰患者。使用剂量为西地兰0.2~0.4mg缓慢静脉注射,2~4h后可再用0.2mg。急性心肌梗死后24h内应尽量避免使用。转诊建议应根据患者病情、生命体征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医疗处理能力决定是医院;应预医院可进行的下一步处理方案,并直接转诊至可承医院。主要转诊建议:1、当患者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和急性呼吸困难甚至是心原性休克时。2、急性患者需使用机械辅助治疗措施,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和临时心肺辅助系统等特殊治疗手段者。医院可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①主动脉内球囊反搏、②机械通气:包括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和气道插管/人工机械通气;③肾脏替代治疗;④机械循环辅助装置:包括经皮心室辅助装置、体外生命支持装置和体外膜肺氧合装置。3、急性心衰经治疗已稳定,无法确定急性心衰病因诊断者。医院进行心衰病因检查,如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急症、心律失常、急性机械并发症、急性肺栓塞。4、已确定急性心衰病因诊断并拟针对病因行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者。5、拟行心脏移植者:严重急性心衰已知其预后不良可考虑心脏移植,且经过辅助装置或人工泵帮助病情稳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