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各型中耳炎的好发人群,由于宝宝难以描述耳痛、耳闷或听力下降等表现,临床上容易漏诊和误诊,家长也可能会忽视,容易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所以,宝妈们应该特别注意,防止耳朵进水,并用正确的方法对宝宝耳朵进行日常护理。
1
哪些情况,宝宝容易耳朵进水?
1、洗头、洗脸、游泳时
在给宝宝洗头洗脸的时候,一般都是捏住耳廓防止进水的。但随着宝宝长大,头部力量加强,有时宝宝一转头,耳朵就进水了。2、吃奶时
由于喂养姿势不当或乳汁流出过急,使宝宝来不及吞咽,乳汁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3、感冒后
有些液体常在中耳积聚,如果细菌感染这些积聚的液体,很容易就引起耳朵疼痛、宝宝哭叫不安、发热等症状,容易导致急性中耳炎。
怎样观察宝宝是否有中耳炎?
家长必须注意宝宝的行为,感冒时有无耳痛、流脓表现。如果宝宝的中耳炎比较轻的话,一般会表现为吵闹、甩头、用手抓耳朵等情况;如果比较重了,就会有高烧,耳朵里流黄水。
此外,平日里还需注意宝宝的听力表现,一旦有异常情况就要尽快就医,以免耽误治疗加重病情。
2
耳朵进水了,如何处理?
可以使用婴儿软棉棒,把棉花撑呈蓬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或滚动一清洁、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或柔软、结实的棉纸,卷成一个灯芯绳(不要使用棉花包上尖头的棉棍或薄纸,这东西可能会脱落在耳道里。)
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能动。
如果几次擦干后仍有臭味,医院给耳朵点药水。
如果宝宝不能配合,请不要轻易给宝宝掏耳,否则会有鼓膜穿孔的危险。
3
不要给宝宝随便掏耳垢
有些人见到宝宝耳朵里有一点耳垢,便觉得要帮宝宝掏耳朵了,以防耳垢越来越多,还影响宝宝的听力。但是经常掏耳朵是弊大于利的:1、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长期掏耳朵慢性刺激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
2、细菌滋长。
经常给宝宝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
3、易发生意外
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比纸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时宝宝乱动,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宝宝的听力。
4
宝宝耳朵日常护理小窍门
1、避免进水
要防止耳朵进水,洗脸时一定要将宝宝耳朵由后到前按住贴紧脸部。
还有带宝宝游泳时一定要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