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栓剂作为一种重要的给药方式,在临床上一直被广泛应用。基于对中药栓剂疗法已有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经学会专家多次论证,形成中药栓剂临床外用技术规范(草案)包括临床适应症、禁忌症、用药前评估、用药前准备,栓剂的用法、用药剂量、频率、时间、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以期规范中药栓剂的临床应用,提高中药栓剂的疗效,减少栓剂的不良反应。
中药栓剂最早见于《史记·仓公列传》,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载有蜜煎导方,就是用于通便的肛门栓。中药栓剂因其临床效果明确,应用简便,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用药形式。但栓剂临床应用缺少相应技术规范。基于对中药栓剂临床应用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结合临床实际和相关实验研究,形成了中药栓剂临床外用技术规范(草案)。
1基本原理
栓剂常用于直肠、阴道、尿道、鼻腔、耳道等腔道给药,可在局部起作用或经腔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腔道给药可避免胃及小肠pH或酶对中药的破坏,也可避免中药对胃黏膜的刺激。现代临床使用主要包括直肠、阴道2个腔道给药。二者栓剂给药特点主要包括:直肠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且直肠黏膜具有很强的吸收功能,直肠给药后中药混合于直肠分泌液中可通过肠黏膜被吸收;阴道血管分布丰富,血流经会阴静脉丛流向会阴静脉,最终进入腔静脉;2种栓剂给药方式均具有生物利用度高、药效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2基本要求
外用栓剂医院制剂,如特殊情况需临方调配应符合相关规定。
2.1适用范围本规范界定了中药栓剂在临床上的适用症、用药前评估、用药前准备、药物选择依据、操作方法、给药频率、用药疗程、用药后评估、注意事项、常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本规范适用于栓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2.2规范性引用文件年版《中国药典》。
2.3术语及定义下列术语及定义适用于本规范。栓剂(suppositories)是指原料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供腔道给药固体制剂。栓剂基质(suppositorymatrix)主要包括脂溶性、水溶性两大类,是均匀将适宜药物分布在其中,将药物释放进入人体的载体。中药栓剂(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uppositories)是指将中药原料(中药提取物或饮片细粉)与基质结合制成的固体制剂(包括鱼雷形、圆锥形或圆柱形、鸭嘴形、球形或卵形、棒状等)应用于人体的各个腔道(包括直肠、阴道、尿道、鼻腔、耳道等),以此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4使用原则①临床应用栓剂医院制剂。方剂中关于中药的用药剂量、配伍原则、配伍禁忌均参照年版《中国药典》的要求。方剂中有毒中药的炮制应严格按照年版《中国药典》中的炮制方法;方剂中有强刺激性、发泡性、有大毒的中药,可通过减少用量、降低用药频率、缩短用药疗程等方法来减少药物对腔道的刺激。②中药栓剂外用不仅适用于局部病证的治疗,还适用于全身疾病的治疗,对于小儿使用的栓剂,考虑到小儿与成人的差异,需严格进行药物的检查。③中药栓剂常规检查包括外观性状、质量差异、均匀度、融变时限和微生物限度等,检查方法见年版《中国药典》。
2.5适应症栓剂临床应用广泛,包括肛肠科(结肠炎、痔疮、便秘等),妇科(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性交后疼痛、盆腔炎、宫颈炎等),男科(精液不化症、前列腺炎等)以及儿科(小儿高热等)。此外也常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关节系统疾病等。尤其适用于衰老、幼稚等“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症”的患者。
2.6用药前评估栓剂用药前应确定病人有无用药过敏史,疾病特点是否适宜中药栓剂等。多根据辨证论治情况,确定外用栓剂中药
2.7用药前准备制备外用栓剂,取洁净中药,烘干,粉碎,过80目筛;或经适宜工艺提取后浓缩,备用。采用适宜的栓剂基质(油脂性基质、水溶性与亲水性基质),必要时,添加栓剂附加剂,如吸收促进剂、吸收阻滞剂、增塑剂和抗氧剂等。栓剂可用冷压法和热熔法制备。制备栓剂用的固体原料药物,除另有规定外,应预先用适宜方法制成粉末状。不同的药物混合处理方法也不同,如油溶性药物(樟脑、中药醇提物等)可直接混入已熔化的油脂性基质中,使之溶解;水溶性药物(水溶性稠浸膏等)可以直接加入已熔化的水溶性基质中,根据施用腔道和使用需要,制成各种适宜的形状。栓剂中的原料药物与基质应混合均匀,其外形应完整光滑,放入腔道后应无刺激性,能融化、软化或溶化,并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出药物,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并应有适宜的硬度,以免在包装或贮存时变形。栓剂所用内包装材料应无毒性,并不得与原料药物或基质发生理化反应。除另有规定外,应在30℃以下密闭贮存和运输,防止因受热、受潮而变形、发霉、变质。对患者相应腔道进行必要清洁。
3临床应用
3.1栓剂分类按照制备工艺与释药特点,栓剂包括双层栓剂、中空栓剂、控释和缓释栓剂等;按照施药途径,栓剂包括肛门栓、阴道栓、鼻用栓、耳用栓等。其中临床应用最多的是肛门栓和阴道栓,临床使用二者时,应选用柔软平滑的栓剂,便于放入,减少不适感。
3.1.1肛门栓肛门栓形状一般为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用前应尽量排空大小便,并清洁肛门内外。剥去栓剂外裹铝箔或聚乙烯膜,在栓剂顶端蘸少许凡士林、植物油或润滑油。塞入时病人取侧卧位,小腿伸直,大腿向前屈曲,贴着腹部。放松肛门,把栓剂的尖端向肛门插入,并用手指缓缓推进,幼儿、成人的推进深度距肛门口分别约2,3cm;置入肛门栓后应合拢双腿,并保持侧卧姿势15min,以防栓剂被压出。在用药后1~2h内,尽量不要大小便,以保持药效。
3.1.2阴道栓多在晚上睡觉前使用,用前洗手、清洗外阴;患者平躺,弯曲双膝,分开双腿;平卧10min后,待阴道软组织归位,将栓剂尖头一端塞入阴道口,用食指缓慢推入阴道深处5cm左右。也可使用阴道给药器:将阴道给药器拉开之后把药放进杯形尾端,置于阴道内后将给药器取出。然后合拢双腿,保持平卧或臀部稍高姿势。5h内不起床,一般中药溶化后会附于阴道壁上持续发挥作用。
3.2用药剂量肛门栓和阴道栓一般每天1次,每次1粒,规格1~1.5g/粒。一般7~14d为1个疗程,每7d可停药休息1d,让机体恢复后再继续用药。
3.3用药后评估观察患者的疗效,询问患者的感觉。用阴道栓者,应在用药1周后检查阴道分泌物,评估用药效果。
3.4注意事项将中药栓剂塞入肛门或阴道时,应洁净手部。注意将栓剂塞入到位,如塞入过浅,栓剂易滑落出来,影响疗效。对某种中药过敏者,栓剂也易引起过敏,应避免使用。应用退热等方面栓剂时,不可同时再内服同种中药。栓剂为外用药,不可内服;要放在儿童不能触及的地方。栓剂如因高温软化变形,可浸入冷水或放冰箱中,数分钟取出再用,一般不影响药效。
栓剂宜在晚上临睡前使用,有利于充分吸收。若白天塞药,由于重力原因,溶解后易从腔道(主要指阴道、直肠)内流出,既降低药效,又有污染。腔道外若有伤口或出现腹泻等情况,不宜使用肛门栓。阴道分泌物多的患者,塞药前应先冲洗阴道,以减少分泌物,提高药效。冲洗液的配制应听从医生的指导,如滴虫性阴道炎宜用酸性溶液冲洗,霉菌性阴道炎则宜用碱性溶液冲洗。冲洗液应用温开水配制,温度不要过热,且应现用现配,并保证容器的清洁。使用抗生素等因素可以改变腔道内的酸碱度,故而使用阴道栓剂要严格遵照医嘱,并且治疗后还应化验腔道分泌物。只有连续3次化验结果均正常,才能称痊愈。如果第1次化验结果正常后就不再继续治疗,极易导致复发。要保证腔道外部的清洁、干燥并防止交叉感染。内裤宜宽大透气,每天更换。用过后的内裤、毛巾要煮沸消毒,以免重复感染。使用阴道栓的已婚女性在治疗期间,其丈夫亦应同时用药清洗外阴,避免同房,如同房应使用避孕套,以防止交叉感染。幼儿使用栓剂时,6个月以下的幼儿、或幼儿有腹泻及肛门附近有伤口时,不宜使用栓剂;1岁以内幼儿不宜使用止吐与止咳栓剂。退烧类栓剂不宜与口服退烧药一同使用,避免用药重复导致剂量过大。如果发烧持续不退,2次用药间隔应至少2h以上;除非万不得已,尽量不用退烧栓剂,否则会加重发烧幼儿的不适感。
4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
4.1局部刺激栓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所用中药、基质、渗透压等引起的不适,或因体质敏感导致用药局部不适。一般停药、清洁用药局部后可自行恢复。
4.2过敏多因对中药本身、栓剂基质的敏感度高而引起过敏,常见的有用药局部的瘙痒等,一般停药、洁净用药局部后可自行恢复;过敏严重,如过敏性休克(使用阴道栓有出现),应立即停药,及时治疗。
4.3其他抗菌性栓剂可有效减少细菌间的黏液,长期治疗可使机体耐药性增加;产后疼痛使用栓剂,有时会引起部分产妇尿潴留;小儿感冒高热使用栓剂,有时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5临床操作规程(见下图)
6起草说明
本规范(草案)是在对栓剂临床应用方法等进行数据挖据的基础上,结合栓剂临床应用实践和实验研究形成的。该规范(草案)中有关栓剂用量、用药频率、疗程、不良反应及其处理等是供临床应用参照的。但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具体疾病、病人情况、药物特点等进行相应调整。
7参考文献
略。
注:以上文字内容转载于知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