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生兵器谱主笔:高晨
由日本教授T.Kawase提出的,张俊廷对此进行了改良,提出“改良耳前颞下硬膜下经岩骨经小脑幕入路”,T.Kawase教授对这种改良后的手术方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目前,张俊廷教授已经总结了例采用此入路完成的颅底肿瘤手术,数量居全国之首。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前主席Samii教授曾在看过这些病例后评价:“技术精湛!疗效满意!”例只是对奇迹的一个过往记录,更多的奇迹,还在张俊廷以及他的团队手中不断诞生。张俊廷团队在颅底肿瘤显微治疗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如今,全病区在岩骨斜坡区脑膜瘤手术治疗方面全切率达到近85%,而且手术致残率明显下降。在对于颅底肿瘤方面,其诊断治疗水平在国际上也已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年,张俊廷作为第一完成人,在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答辩中就《颅底肿瘤显微治疗技术平台的构建及规范化治疗研究》所汇报的成果,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包括:●创新性地设计了乙状窦前入路双骨瓣开颅法,明显减少骨质缺损,减少并发症;●创造性地提出硬膜下颞下经岩前经小脑幕入路,明显简化操作步骤;●改良了远外侧入路,首次提出经髁后入路切除病变的理念等等……据了解,该研究项目已经发表论文达篇,其中SCI收录了39篇,累计影响因子78.。项目的研究结果还陆续发表在《Neurosurgery》、《JournalofNeurosurgery》和《Journalofneurologyneurosurgeryandpsychiatry》等全球医学领域的顶级专业杂志上,在国际医学领域获得了巨大反响。张俊廷在给学生们上课
学习与传承走在通往世界之巅的路上,
每跨过一道险峰,
张俊廷都顾不上停留和回望,
只认准“学无止境”。
每周三早上七点到八点,医院神经外科全体医生的学习时间。神经外科多名医生齐聚一堂,一同学习国际医学文献和最新动态,并结合本院实际病例进行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张俊廷告诉记者,到年,这个传统已坚持了整整9年。成大事,不能靠单打独斗。在张俊廷看来,一个团队的强大不能仅体现在几个“独苗”身上,团体集体破浪的力量要比几个“独苗”单独成长大得多,“一个医生看了上百个病人,必然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要让一个人的经验成为大家的经验,一个人的教训成为大家的教训,才能让大家少走弯路,成就一个团队的发展”。如今流行“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对于张俊廷这个天坛神外的大家长,他殷切期待着自己的每一个“子女”都比自己更优秀,“我不想让我的遗憾成为后来人的遗憾,我的短板成为后来人的短板”这是张俊廷的风格,也来自于恩师王忠诚院士的传承。“王院士一生都在不断进取。同时,他也致力于发挥每个大夫最大的潜能,带领整个团队一起往前走。”提到恩师和天坛神外,张俊廷暖心的微笑颇显出几缕自豪。
手术台上的英雄本色侠之大者,不拘小节。但在跟访张俊廷这段日子里,记者深切感受到一位50后医者的认真自律:早上三组俯卧撑,晚上两组俯卧撑,这是60岁的张俊廷每天的“必修课”。稳定的双手是体现一位外科医生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练就一双稳健的双手,张俊廷年轻时就经常练习羽毛球来提高肌肉力量。如今上了年纪,他选择对身体负担相对较小的俯卧撑。采访中的某一天中午,距离门诊结束不到一个小时,张俊廷快步走进了手术室,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位22岁的女性脑膜瘤患者。这本应是一例相对容易完成的凸面脑膜瘤手术,然而她的右脑水肿严重,肿瘤几乎与大脑皮层全部粘连,所以难度就在于切除肿瘤的同时不能伤害与之粘连的肢体活动功能区。此前,患者曾于英国就诊,思虑再三,还是回国来找张俊廷。手术中的张俊廷就像一位胸有成竹的儒将,手上的动作行云流水。显微剪刀、双极电凝、吸引器,仿佛早已与他的双手融为一体。那是救患者于危难的手术,却也是精益求精的医者神技。记者注意到,在这一个小时里,张俊廷拿剪刀和双极的左手始终悬空。助手说,双手悬空工作两三个小时对张俊廷主任来说是很常见的事儿。很多同事都评价张俊廷的手术风格“云淡风轻”。他自己则认为做手术和司机驾车的道理差不多,都是经验积累、水到渠成,“我是高速、盘山路、胡同都开过了”。病人永远排在第一位医之大者,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学识和精湛的手上功夫,一颗时刻为病人着想的心更是必不可少。年10月,张俊廷因患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接受了急诊手术。谁成想就在这几天,他的一位病人病情加重,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没有丝毫犹豫,仅仅手术后第五天,张俊廷在饮食尚未恢复、伤口还没有拆线的情况下,打着腹带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手术台上,他依旧沉稳如山,看不出一丝一毫病痛的痕迹,整个肿瘤切除过程异常顺利。但有心人会注意到,走出手术室时,他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了大半。带病手术
很多人赞美他医德高尚,但在张俊廷看来,这不过是在尽一名医者的本分罢了。
后记“暖男”主任俊式微笑
时常挂着“治愈系”微笑的张俊廷是个百分百的“暖男”,他会用桌上的饼干哄就诊患者带来的小女孩儿,也会用“钢筋水泥”、“除草剂”等简单易懂的话语为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解释病理。
门诊日,采访结束时已是晚上7时许。从早上开始手术到午后,赶到门诊楼接诊,超负荷工作了12个小时的张俊廷,轻轻舒了一口气,抬头第一句是:“你们跟着我到这么晚,辛苦了!”走出门诊通道,记者听到保安小哥念叨了一句:“今天还不算晚,没有看到晚上9点。”灯影里,张俊廷并不魁梧的身形越走越远,步履平静而坚定。
医院神经外科七病区全体男神们
(图片/大医生兵器谱)
摄影:医院神经外科汪丹(除署名外)
新媒体编辑:雪酱
本文转自大医生兵器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