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体检、诊断、中医儿科诊法概要1.
一、儿科体检诊断记录
由于小儿对疾病的诉说不清,检查又不易合作,医生要有熟练的检查技术,诊断力求要客观反映真实性。询问病史一般由家长代述,要注意其可靠性,耐心倾听,不能暗示,可根据病情有侧重的询问,再加以整理记录。危重患儿应边检查边询问,及时抢救,待病情稳定再详细询问。
1、一般记录:(姓名性别实足年龄出生民族住址就诊日期陈述者可靠性......)
2、主诉:(就诊的主要症状及经过时间)
3、现病史:根据发病的时间先后详细记录疾病的表现、经过、治疗、处理及效果,患儿饮食、大小便、睡眠、接触史等)。
4、个人史:出生(胎次产次是否足月孕母健康情况顺产难产接生技术窒息出血感染..喂养史(喂养方法营养品使用情况、添加辅食情况...)。预防接种史(...)家族史(...)。生长发育史(根据年龄询问动作、语言、适应社会能力的发育等)。传染性疾病接触史。
二、体格检查
取得患儿信任与合作。如:可在其母亲怀抱中检查,利用玩具哄逗,态度和蔼,动作轻柔,注意保温,易引起患儿不安的部位,应放在最后检查(眼、口腔、五官)
1、一般测量(体重、身长、体温、脉搏及呼吸、血压)
2、一般外表(在整个检查过程中注意小儿营养状况、病容表情体位哭闹发热发绀等)
3、皮肤:(明亮自然观线下--颜色、皮疹、紫癜、红斑、色素沉着、黄染、弹性、皮下脂肪厚度。触诊时有无结节水肿等)
4、淋巴结:触诊表浅淋巴结,注意其大小、硬度、活动性、有无压痛。(耳后、枕部、颈部、腋窝、腹股沟)。
5、头部:头颅(大小形态囟门及骨缝是否闭合),眼(眼睑有无浮肿、眼结膜充血、巩膜黄染、瞳孔形态大小对光的反射等)、鼻子(分泌物、煽动)、耳(外耳道脓性分泌物、疖肿、乳突压痛)、口腔(黏膜、牙、舌、咽)
6、颈部:强直(肌张力增高),静脉充盈、畸形(斜颈、颈蹼)
7、胸部:形态异常(左右不对称、鸡胸漏斗胸桶状胸串珠胸、郝氏沟、肋缘外翻)
1)肺部:视诊---婴儿为腹式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困难、三凹征)
触诊---双侧语颤有无增强、减弱、摩擦感。
叩诊---清、浊、实(音)。
听诊---呼吸增强或减弱,有无干湿啰音、摩擦音。
2)心脏:视诊---心前区有无隆起。
触诊---婴幼心尖搏动位置在第四肋间左锁骨中线外,注意有无震颤(猫喘)。
叩诊---要轻。或用一指直接叩诊(心界大小要结合年龄特点)
听诊---心音强弱、心率快慢是否整齐、杂音性质响度部位及传导方向等。
8、腹部:(安静或睡眠时检查)(大小形态膨隆或舟状)
视诊:有无肠形,有无腹壁静脉怒张
触诊:肝脾大小、质的软硬及边缘情况、有无压痛等。
听诊:有无肠鸣音亢进等。
9、四肢、脊柱(有无弯曲及压痛,畸形O、X腿,。杵状指趾等)
10、外生殖器及肛门(畸形、隐睾、疝气)
11、神经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巴氏征、布氏征、克氏征)
三、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可做实验室的各种化验检查,X线、B超声波、脑电图、心电图、CT、核磁共振等。最后做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儿科诊法概要1.
儿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与临床其他科一样,都是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内科学等基础学科理论的指导下,运用诊断学望闻问切各种方法进行辩证。
中医儿科既重视四诊合参,又特别重视望诊。古称儿科为“哑科”。乳婴儿不会说话,幼儿也难以正确叙述自己的病情,小儿语言的含义往往与成人的理解有偏差,小儿父母的叙述观察也不一定准确,小儿脉息相对较弱,脉位小,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吵闹难配合---脉难以凭。《小儿药证直诀》“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幼科铁镜》“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
一、望诊(也可结合现代医学中的科学检测方法和工具配合使用)通过望诊可以观察患儿的全身和局部情况,从而获得与疾病有关的资料(症状体征).
小儿肌肤柔嫩,反应灵敏。外感内伤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或气血阴阳偏盛偏衰,易从皮肤颜色、面、唇、舌等苗窍各部形诸于外。
1)总体望诊
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是脏腑精气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他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同时又对脏腑精气及其生理活动有着主宰和调节的作用。是人体内部脏腑组织功能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做出的反应。
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形神统一)
望神(目光、精神意识、神态表情、面色、动作,反应)(神藏于心外候在目)(五脏分藏五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有神(得神)、失神(无神)、少神(神怯、欠)
新病神昏(正气暴脱)、假神(除中、回光返照)、
兴奋烦躁(实热、神燥、乱)、懒言怕动不振(寒虚神欠)
“虚则神痞,实则神旺;寒则神静,热则神狂”
望色---(面色含蓄润泽,明快荣润)(面:五部配五脏,“左腮肝右腮肺额上心鼻脾颏肾,赤者热也”)(五色主病:白肺寒虚红心热、黑肾寒痛水饮恶,青肝寒痛瘀惊痫,黄脾虚湿浊。)
小儿正常面色应是白(微黄)中透着红润而有光泽。无论肤色如何均以润泽为佳,以枯槁无华为病色。出生后一周面目黄染自行消退者为生理性黄疸。面白少华唇色淡为血虚,面青紫鼻柱眉间口唇周明显为惊风先兆。午后颧红为阴虚痨病内热或食积郁热。
望形态---动态和形体(反应发育、营养、病症)。例:肌性斜颈(头多偏向患侧)、脑瘫(常表现出姿势异常、肢体运动不协调)、佝偻病(可见方颅、发稀囟门迟闭鸡胸下肢弯曲)、脱水(前囟眼眶凹陷肤燥无弹性神疲)、瘫痪(仰卧上身扭动,下身不动)、血虚(毛发枯黄稀疏易脱)、腹痛风寒(喜蜷卧)、乳食内积虫积腹冷热(喜俯卧)、急性腹痛(翻滚不安哭喊吵闹两手捧腹)、头痛头晕(时时搓揉头目)、体虚重病久病(仰卧少动两目无神)、惊风(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肢体抽搐)、哮喘(端坐喘促,痰鸣哮吼)、肺炎(婴儿点头呼吸,鼻翼煽动张口抬肩气急喘促)、疳积(瘦弱、发稀、腹膨大,额腹青筋)、胎禀不足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筋骨软弱,肌痩形瘠,肤干枯发萎黄囟门迟闭姿态呆滞)...
2)分部望诊
审苗窍-----
心舌(耳)脉面汗(火)赤数热神(心主惊)
肺鼻皮毛涕(金)白浮寒燥气(肺主喘)
肝目筋爪泪(木)青弦风血(肝主风)
脾口肉唇涎(土)黄迟湿气血(脾主困)
肾耳二阴骨发唾(水)黑沉燥寒精(肾主虚)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以及邪气之所在,加之小儿皮肤娇嫩更易显露。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于目,十二经气血皆汇聚于目,肝藏血疏通调畅。目有神黑睛圆大光亮灵活为肝肾精血充足健康的表现。肝肾亏虚脾胃虚弱气血瘀滞劳心伤神皆累及于目,反之眼睛过劳也会牵连脏腑,脏腑器官有疾也会反应于目。
“五轮学说”: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水轮(瞳仁)、风轮(黑睛)、血轮(两眦)、气轮(白睛)、肉轮(眼睑)。
发热咳嗽眼泪汪汪目赤畏光(重感冒或痲疹将出)、目赤肿痛(风热上攻)、
白眼有出血斑(外感或百日咳剧烈咳嗽所致...)、目赤目眵(肝经郁火)、
白珠有蓝或灰斑点或细小血管顶端有蓝黑点+面黄白斑(蛔虫)、
两目呆滞转动迟钝(肾精不足或惊风先兆)、白眼红丝(肺经有热或肝火上炎)、
眼睑开阖无力(元气虚惫)、睡时露睛(脾虚)、醒时眼睑不开(肾虚睑废)、
眼睑结膜色淡(血虚)、结膜干燥(肝血不足)、晨起眼睑水肿(肾炎)、
“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
“肺借鼻窍通天气”,鼻塞清涕(风寒外感)、鼻塞浊涕(风热客肺)、鼻准惨黄(脾败)、鼻准红燥(脾热)、鼻衄(脾经邪热)、鼻渊(肺经郁热、鼻炎鼻寒)、鼻孔干燥(肺热或燥邪,肺燥津伤)、鼻翼煽动伴气急喘促张口抬肩(邪热壅肺,肺炎)、久病鼻煽汗出而喘(肺气欲绝)...
口腔粘膜(淡白虚寒,色红实热)(破溃糜烂心脾积热之口疮)(白屑成片鹅口疮)、两颊黏膜上有针尖大小的白点,周围有红晕(麻疹粘膜斑)、
唇燥口干(热重伤津)、唇焦紫黑(血虚伤阴)、口角流涎(脾虚)、
唇色(淡白脾虚气血不足,淡青风寒束表,红赤热,红紫瘀热互结,樱红暴泄伤阴)、唇白而肿(唇风)、唇周围苍白面颊潮红(猩红热--扁桃红肿溃烂疼痛高热全身丹痧)、
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红恶寒发热(外感)、咽红乳蛾肿痛(外感风热或脾胃火炎)、咽痛微红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白喉)。
齿为骨之余,龈为胃之络。牙齿萌迟(肾气不足)、新生儿牙龈有白色斑点(马牙)、牙龈红肿(胃热熏蒸)、齿衄龈痛(胃火上炎)...
耳丰垂厚色润(先天肾气充沛)、耳轮淡黄透亮(贫血)、
两耳时红时寒(外感风寒)、耳尖青紫冰凉面苍白(多为循环障碍)、
耳尖青冷耳背红纹隐现身热面赤(麻疹先兆)、耳上起青筋(肝风内动)、
耳内疼痛流脓(肝胆火盛多为中耳炎)、
久病耳鸣耳聋或耳轮萎缩,面苍白枯槁或青黑(肾气衰败)
二阴:阴囊松弛(体虚或发热)、阴囊睾丸均肿(多见于肾炎水肿)、
阴囊水肿(常见于阳虚阴水,透光试验阳性为鞘膜积液)、
睾丸肿大透亮不红(水疝)、阴囊中有物下坠时大时小上下可移(小肠下坠之狐疝)
女孩前阴潮红或红肿湿痒(常见于湿热下注或直肠阴道瘘或蛲虫病)
肛门潮湿红痛(尿布皮炎)、肛门瘙痒(蛲虫)、泄泻而肛周红热(多为湿热伤食)、直肠脱出为(中气下陷之脱肛)、肛门裂开出血(多因大便秘结热迫大肠)、便后有鲜血肛门无胀痛(息肉)...
发为血之余,肾之华...舌为...
察指纹-----对3岁以下小儿常以察指纹作为望诊内容之一。小儿指纹是指食指掌面偏桡侧的浅表静脉(络脉),婴幼儿皮肤薄嫩,络脉易显露。
指纹三关:风关(近节)(本节)(第一节)纹在风关示病邪初入,病轻浅。
气关(中节)(第二节)纹达气关示病邪入里,病情较重。
命关(远节)(第三节)纹进命关示病邪深入,病情加重。纹达指尖称透关射甲,示病危重。
看指纹时要在光亮处可沾清水在小儿食指桡侧从命关向风关轻推几次。正常小儿指纹大多浅紫隐隐而不过风关。应结合小儿无病时的指纹状况以及患病后的症候表现全面分析。当指纹与病证不符时一般“舍纹从证”,病轻者指纹变化不明显,也可“舍纹从证”或“舍纹从脉”,不可拘泥。
指纹辩证纲要:浮沉分表里,红紫辩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浮---浮现、显露。主病邪在表。
沉---沉伏,深而不显。主病邪在理。
淡---色淡,推之流畅。气血亏虚。
滞---色紫,推之滞涩复盈缓慢,实邪内滞。
红---鲜红浮露。多为外感风寒。
紫---紫红色深。多为邪热郁滞。
淡红(虚寒)、青紫(瘀热内结)、深紫(瘀滞络闭病深重)
《幼科铁镜.卷一.十传》:十、儿病患举世幼科皆于儿第二指面筋纹细摹细看以形色论证候,以透关决死生,予两代以医术济人共约七十余年,治活婴儿不下百千万数,皆以望面色,审苗窍为主,治无不神,间或摹看筋纹了无验证......常见筋透三关竟无病者,亦有病时透三关而不必亡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