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耳屎不能随便掏
耳屎又名“耳蝉”“耳垢”,学名为“耵聍”,是由外耳道软骨部皮肤的耵聍腺分泌出的淡黄色黏稠物,常在空气中干燥后形成薄片状,堆积在外耳道内。许多家长认为耳屎是耳朵内的脏东西,需要定期清理,不但自己经常掏挖,还常用发卡、掏耳勺、火柴棍儿、棉签等给孩子掏耳朵,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耵聍其实并不脏,它具有独特的气味和味道,可起到杀菌,黏附灰尘、异物和阻止小虫入侵,保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维持外耳道清洁的作用。同时,耵聍还可以像“消声器”一样,降低因打雷、爆炸、机械轰鸣等产生的巨大声波对鼓膜的刺激,以保护听力,这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另外,若在洗浴、游泳时不慎进入外耳道少量液体时,干燥的耵聍也会发挥其吸水功能,防止脏水滞留耳道而引发一些感染性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通常情况下,耵聍在耳道里时间一久,水分挥发后会成干燥碎屑状,随着孩子张口、咀嚼、说话等下颌关节活动及蹦、跳、跑的身体振动,自耳道脱落排出,因此,若非耵聍腺分泌特别旺盛的人,是不需要经常清理的。
小儿正处于不断生长过程中,外耳道短小,尚未发育成熟,皮肤娇嫩,易于损伤,且生性好动,难以配合,家长若给孩子掏耳屎操作不当,则容易造成一些不良后果,轻者易伤及耳内皮肤引起炎症,或将耵聍推到外耳道深处,引起阻塞;严重的可能会穿透鼓膜,使孩子听力受损。
有报道称,患外耳道感染的儿童,有85%以上是由掏耳朵引起的。所以孩子耳内有少量耵聍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可不必担心,也不用急于帮孩子掏耳朵。
当外耳道耵聍过多,凝聚成团,阻塞于外耳道内,可形成耵聍栓塞,孩子若无特殊不适,则不必强行取出,但要防止外耳道进水,以免栓塞的耳貯吸水膨胀,挤压耳道,造成耳痛。待孩子逐渐长大,耳道变宽时栓塞可自行排出,或在能配合医生的情况下取出即可。若栓塞严重,已影响孩子听力,或者因为耳部堵塞诱发感染及耳痛时,应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以防病情加重。
出诊时间周一到周五17:30-20:00周六周日09:00-12:00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