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点击上方蓝字“掌握中国特教”订阅;
2.订阅成功后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查看往期内容;
3.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为数字3与耳朵的形状类似,因此每年的3月3日被确定为全国爱耳日,并且早已被确定为国际爱耳日。
今年是第18个全国爱耳日,此次全国爱耳日活动主题为“防聋治聋,精准服务”。
遗传是新生儿耳聋主要原因
孕前筛查,预防先天性耳疾
对于儿童来说,耳朵常见疾病分为先天性的和突发性的。研究表明,在所有致聋原因中遗传是导致聋儿出生的主要原因,比例高达60%;另外在大量的迟发性听力下降患者中,亦有许多患者是由自身的基因缺陷致病,或由于基因缺陷和多态性造成对致聋环境因素易感性增加而致病。
对于先天性的耳朵疾病,最好的方式是提前筛查、预防,这其中包括对夫妻的孕前筛查和新生儿的基因筛查。
新生儿联合筛查,及早干预很重要
如果已经错过孕前筛查,那么在宝宝出生后,需做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及耳聋基因的联合筛查,因为有些遗传方式的耳聋往往在刚出生时没有表现出来,到青春期或中年出现逐渐加重的听力损失,所以只是做听力筛查会漏掉这部分有潜在耳聋危险的宝宝。
和其他残疾相比,儿童的听力缺失是一种相对隐蔽的残疾,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牙牙学语时不能表达他们的听力问题。然而,如果听力缺失没有被及时察觉和干预,将导致小儿语言的发育迟缓,继而可能出现社会交往、精神发育和学习困难等问题,所以及早发现宝宝的耳聋问题,采取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方法干预,同样能让宝宝回到有声世界。
对于成年人来说,保护耳朵、爱护耳朵,同样要特别注意一些细节,以实际行动“防聋治聋”——
保护耳朵的10个妙招
1.预防耳内进水,防止外耳发炎
外耳道深达2.5~3厘米,而且还不直,外耳道皮肤还有许多纤细的绒毛。游泳或洗澡、洗头时耳内进水,水不容易出来,会诱发急性外耳道炎,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听力下降。特别对那些已经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人,还非常容易导致中耳炎。
那么,一旦外耳道内进水了怎么办呢?可以通过单脚垫脚蹦跳的运动让水流出来,或用棉签把水吸出,再不行可以用电吹风把耳内的水蒸发掉。
2.谨慎用药,防止药物性耳聋
许多药物都会对耳蜗结构中的毛细胞造成伤害,像氨基糖甙类消炎药(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会损伤毛细胞,这种药物引起的耳聋被称为药物性耳聋。有的人对这些药物极为敏感,即便用上一点点这些药物,也会引起药物性耳聋。
因此,在使用药物特别是上述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再慎,遵照医嘱。
3.噪声易致聋,须谨慎防之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最为明显。噪声引起的耳聋被称为噪声性耳聋,噪声聋治疗起来难度很大,一旦出现还会有持续下降的过程,有人喜欢带着耳机大声听音乐,这是现代社会引起噪声性聋最常见的原因。噪声性聋主要靠预防。
如不要长时间大声听耳机传出音乐;过节放鞭炮要离鞭炮远一点,尽可能捂上耳朵;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应该戴隔音用耳塞、耳罩,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工间休息。
60:60法则
通过音乐播放器的耳塞放音乐很可能会损伤听力。很多播放器可以产生-分贝的音乐,相当于电锯的声音。因此在用MP3等播放器听音乐时,最多将音量调至最大量的60%,并每天不要超过60分钟。
4.听力突然下降?赶紧去就医!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的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明显增加,医学发现,与之相伴的一种疾病——突发性耳聋也明显增加了。
突发性耳聋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还伴有耳鸣或者眩晕、耳内闷塞感。突发性耳聋是一种急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梗塞”,因此治疗越早越好。如果病史超过15天,听力恢复就较难了。
为预防突发性耳聋,生活中要做到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熬夜等。一旦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或耳鸣应该尽快向耳鼻喉科医生求助。
保护听力也要放松心情,年轻人在压力面前学会自我调适、自我减压。合理安排作息,尤其注意不要熬夜。
5.掏耳朵,也得讲技术!
不正确的掏耳朵会损害耳朵!
有人喜欢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这其实非常危险,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甚至会导致鼓膜穿孔,最重会影响听力。
自己掏耳朵时最好用棉棍沾上一些酒精,轻轻在外耳道转动,尽量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的东西掏耳朵,另外不要形成频繁挖耳的习惯。一般来说,一周左右一次足矣。如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这时自己很难掏出来了,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
6.定期检查耳朵
耳朵如果有不适感,应该定期去请专业医生检查,不能自己盲目进行处理。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老人发生耳蜗功能障碍发生率很高,应及时治疗,防止循环障碍,延缓听力减退速度。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综合
点这订阅《现代特殊教育》
编辑
云海
赞赏